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不分老中青
從事肌力訓練比你想的更重要
了解自己的『最大肌力』
成為現代活力新人類!
「肌力訓練」
絕對不只是健身房巨巨或是建立選手的專利!
事實上
肌力訓練可以:
提高身體新陳代謝
減少體脂肪、 增加骨質密度
強化對外界狀況的反應能力
對想獲得好身材的健身者
最大肌力的提升
📣可以增加訓練容量,有效將肌肉量突破瓶頸
而中高齡者、停經後的婦女等等
肌肉量與骨質快速流失的族群
📣反而更需要接受肌力訓練
保持肌肉量與骨質密度,預防老化
現代人的生活少了許多勞動的機會
可是我們的身體還並未適應這樣的生活
平均歲數比過去增加了一倍有餘
只要身體不活動
任何年齡皆會產生肌肉流失 的現象
這時系統性的漸進式刺激、訓練計畫
就顯得非常有必要
📣什麼是「最大肌力」呢?
「最大肌力」又稱作一次反覆最大重量
(One-repetition maximum, 簡稱 1RM)
指肌肉群在單一收縮中, 能夠產生的最大力量
通常體現在單一動作
✔️以良好的姿勢,能完成一下
第二下就會失敗
📣什麼動作適合測「最大肌力」?
通常是需要較多核心、全身性的多關節動作
較能負荷足夠的強度,更有提升最大肌力的價值
例如:深蹲、硬舉、臥推、肩推等等
📣了解自己的最大肌力可以:
1.測驗自己是否進步
2.對於自己的訓練計畫安排,安排閾質(臨界值)
不同的 RM 反覆次數
發揮著不同的訓練 效果
✔️-1~6 RM屬於高強度
能有效增加神經適應與肌力
✔️-7~10RM 屬於中強度
能累積訓練量,增加肌肉增長
✔️-10RM以上,屬於低強度訓練
可以增加耐力,練習技巧
或是使用肌肉損傷與代謝壓力的增肌法
(參考:增肌效果最大化)
有效且適時的掌握自己的 RM 水準
是從事肌力訓練者必 要的功課
🔔重點補充🔔
-剛開始訓練的人
使用15RM以上的重量,已能有效增加肌力
並且熟悉技巧
-有豐富經驗訓練者
增加肌力的刺激閾質更加提高
使用6RM以上的重量,才能有效增加肌力
-中高齡者
打破以往的訓練觀念
由於能量系統、心肺功能、身體回復較差
在較技巧與身體狀態允許的情況下
「低強度、高反覆」的刺激容易造成肌肉損傷
反而應該使用「高強度、低反覆」的訓練計畫
這裡直接附上常用的「肌力pr換算表」
可以在系統性的肌力訓練裡
✔️針對不同的訓練
快速推算出應該使用的重量
✔️.藉由PR換算表
可以用低負重的次數的增加
推算出最大肌力
畢竟1RM的測驗伴隨著一定的風險
當然這之中還有包括
個別動作、技巧、能量系統、心肺功能等等
所造成的誤差
但扔然非常直得參考
研究顯示
使用混合強度(重量)的訓練方式
更能有效增加肌力
📣例如:
小蓋咿是個肌力、身材全都要的貪心健人
在技巧純熟、身體回復無礙的情況下
就可以在訓練課表的
➡️肌力提升週期
✔️安排3~6RM的重量
➡️在增加肌肉量的週期
✔️安排8~12RM的重量
有效增加訓練量
➡️在肌肉損傷增肌法
與訓練耐力和技巧的週期
✔️使用12RM以上的重量訓練
有趣的是
許多測驗顯示
女性在肌力訓練中
往往可以比男性完成更高的反覆次數
例如男生的1RM可以完成100公斤的蹲舉
那麼從5RM=87%(不能再高)換算
蹲舉87公斤,應該可以完成5下
但若是成績1RM100公斤的女性
往往可以完成更高的次數
這顯示過去的訓練模型多以男性為研究對象
至於原因
是男女之間的神經徵招程度不同或是其他原因
還需要更多研究
不過這也代表
女性在訓練中
可能更低估自己可以使用的重量!
📣什麼時候
適合來測自己的「最大肌力」呢❓
當你的動作技巧已經成熟
並且平時訓練的進步幅度已經趨緩
就是準備測驗「最大肌力」的好時機!
越是接近「最大肌力」
越是吃重當天身體的狀態
因此建議測驗前,要格外注意幾點
-前幾天充足的睡眠與飲食
-充分的暖身與技巧
-有經驗的防護員,尤其是臥推舉!
-聽天由命,由時候真的是要老天賞臉
由於害怕重量
有些人會在測驗前過多的訓練暖身
可能造成預先疲憊,低估了最大肌力
技巧純熟者
建議先以上次最大肌力10RM=75%的重量
以75%/85%/95%100%的重量
每次不要做到力竭
並在第五把挑戰自己!
許多人對大重量訓練有著
「一定要舉很重,好可怕!」的誤解
肌力體能的增加
簡單來說
就是一個身體向上適應的過程
只要和自己比較
使用自己RM低於6以下的重量
就是能使肌力突破的「大重量訓練」
所以大家在技巧純熟之後
不要害怕侵入高強度區域
也應該多多鼓勵身邊的朋友與長輩
從事系統性的肌力訓練
一起變強吧✨
腰帶&拉力帶
此分類沒有商品